400-087-0658

池氏

历史来源:

池源出:

源自秦国,望出西河。出自嬴姓,始成于战国时候的秦国。战国时,秦国有个王族名叫公子池,他是秦国的大司马。

他的家族繁盛,其后代就以他的名字为姓,遂成池姓。

池氏得姓来源有三种:一是池姓出自赢秦司马公子池,其裔孙以祖父池字为姓,其后有池子华,官授秦丞相,食禄汝南,封西平郡(今河南开封市辖范围)公。望出西平、西河二郡,配行属火,池氏属徵音,堂号有安乐堂、西平堂等;二是出自殷姓讳民,因扶助周穆王有功,王封民食采于渑池(今河南三门峡市辖范围),遂以地为姓,其后转居西河,繁衍昌盛;三是改为池姓,一如蒙、满、朝鲜等少数民族中有池姓氏族;二如明洪武十一年闽省尤溪陈代澄因避乱,随母改池姓;三如晋公以婿池质于郑,而池之为姓:周程休父之后,改程为池,因上嘉其功,以城池赐姓。

现在中华最常见百家姓中,池姓排名211位,是一个大分散、小聚居、人口不多、分布极广泛的族姓。

池姓氏族主要分布在闽、浙、粤、赣、皖、鲁、冀、滇、陕、豫,及湖北、台湾等省以及朝鲜、东南亚、美国等国家和地区。

(一)西平池氏探源

考我平阳池氏源出赢秦司马公子池,原居咸阳京都,后裔子孙以祖父字为池姓,渊源始此。其后有池子华官授秦丞相,食禄汝南,封西平郡(今河南东部陈留地方,现为开封市辖范围)公。秦末天下大乱,池氏自京迁西平,得建宗焉,此乃西平郡池氏之所肇基也。

(二)赢姓溯源

池氏追根溯源实系赢姓。

据《史记五帝本纪》称:皋陶和伯益父子俩同时辅助舜帝。

皋陶为少皞的曾孙、女修之孙、大业之子。

他曾任舜帝大理之职,制定了五刑之法律,使天下无冤狱,为社会安定作出了贡献。舜帝封他于皋,叫皋陶。他还发明了耒耜,为黄河流域(中下游)农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。皋陶长子名伯益,为秦赵之祖,继承了少皞氏的赢。《史记秦本纪》说:佐舜调驯鸟兽,鸟兽多驯服,是为柏翳。舜赐姓嬴氏。

据考证:柏翳即伯益,伯益辅助大禹治水,建立了不朽功勋,舜帝赐他为赢姓,命他为赢姓部落的首领。

赢姓并非自伯益时才开始有,故而说少皞氏应是赢姓的始祖。

少皞的后裔伯益,因对社会发展立了大功,禹准备让伯益当他的继承人。

《韩非子外储说》右下云:禹之子启与友党攻益而夺之天下。

伯益没有当上首领,于是禅让制被世袭制所代替,中国历史由此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。

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——夏朝。

伯益后裔有蜚廉者善走,有飞行之誉。

蜚廉有子二人:长子恶来,十分勇敢,力大如牛,为纣王贴身护卫统领。

周武王伐纣时,未能走脱,尽职而殉身。恶来其后有非子,善养马,得幸于周孝王,王封非子于秦地,即陇西秦亭(今甘肃张家川之东,即祁连山下清水、后车河畔边)。

这次西迁陇西秦亭,为其后裔奠定秦国打下了良好的基矗次子名季胜,其后为赵。前之宗谱与《辞源》及《史记五帝本纪》中认为少皞是黄帝之子青阳(即玄嚣),这是一种误记。

《史记索隐》已经补正注明:青阳非少昊(皞)。

《路史发挥》指出:玄嚣、青阳、少昊,三人也。

可见《史记》将三人认为是一个三名,是完全错了。

《史记五帝本纪》认为:少皞是黄帝之子,姬姓。

《辞源》认为:少皞是己姓。

这都不合史实。

据司马贞《补史记》记:太皞与少皞都是华胥氏的儿子。

炎帝与黄帝则是少典氏的儿子。

《汉书地理志注》及《说文解字》都说少昊(皞)为赢姓。

少皞以燕为图腾,燕是玄鸟,并由此而演化为凤凰图腾。在古语中,赢即燕,两字相通,说少皞为赢姓是合乎历史事实的。

(三)图腾崇拜

东夷族和西羌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,是凤文化和龙文化的两个源头。东夷族的始祖是太皞伏羲氏和少皞金天氏;西羌族的始祖是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。东夷族与西羌族在频繁交往和通婚中,不断进行融合,促进了华夏族的形成和壮大,成为中华民族的主体族系。在迁徙过程中,东夷族分成人夷、鸟夷、郁夷三大支,其中鸟夷是赢氏池姓的先祖氏族。所以浙、闽等省的池氏宗祠屋脊上有凤鸟的图腾,并由此发展到以鸟为图腾崇拜。

前年,从美国、新加坡、马来西亚及台湾等回乡探亲的华侨、台胞都要带回(一本)《池氏宗谱》,都要寻根拜祖到宗祠,他们一致认为:中华民族,乔木同根。特别是《平阳池氏》确系源远流长。

少皞以金德而居五帝之一,是中国古代手工业及金属制器与使用的创始人,并且是上古古乐的发明者,还是华夏第一位天文历法家。这是据罗泌《路史后记七》所记:他曾法度量,调气律,行二十有八宿,为人类天文历法之父。

少皞氏即是池姓家族的血缘始祖。

据《平邑池氏宗谱》载:相传五帝之首的少皞有一位女儿叫女修,其貌似天仙,其性近花鸟,长大后能识鸟语。一日,她吞食了玄鸟之蛋,其腹渐渐凸了起来,后生子大业。

《池氏宗谱》这一记载是与《史记秦本纪》所记相吻合的:玄鸟陨蛋,女修吞之,生子大业。

大业即凤凰之子,是凤文化的传人。从女修吞玄鸟蛋这个美丽的传说中,我们清楚地了解到:池姓的远祖是以凤凰图腾的氏族部落。所以各地池氏宗祠屋脊上的凤鸟图腾是有历史渊源的。

《西平池氏宗祠》中还有一方古匾泽衍中牟,又是什么意思?有何来历呢?

(四)池氏入闽

汉朝延康元年(公元220年),池瑗公官授中牟令,洁己爱民,颇著政绩,生二子,长居西平,次迁西河。

西平郡瑗公(长子世昌之后)子孙甚夥,分散甚广。至隋开皇中,一派移居光州,历十一世至池可祖公。唐乾符初,随军入闽平黄巢乱,观察使陈巗表为泉州刺史,由于光州可祖公年力精壮,善骑射,谙兵法,同王朝统兵,因军功官领都统使。梁开平三年,王审知受封为闽王,可祖公随入武威军(今福州)。

唐天成元年(公元926年),池公可祖年六十余,因见延翰(审知子)无道,遂告病退老,全家乔迁同安县永安乡,择地覆鼎山下安居。

闽有池氏自此起云。

同安池氏可祖公生孝、悌、忠、信四子,分四大房派。

孝公子孙有移居泉州、永春、汀州、漳州等地;悌公子孙有移居兴化、莆田、仙游等地;忠公子孙有一支后移延平府尤溪等县,发族甚盛,分迁亦多;信公支派有池公兴者,于宋真宗成平年间移居长溪(今霞浦县)赤岸桥地方。公兴公生子注公,注公生三子,分三房:长房住赤岸,三房移江西,次即吾祖养龙公。公习青囊,知地理,于宋仁宗四十一年,择地闽东彩凤山相土开基安居,因其山形似彩凤朝阳,枕山面海,故名彩岙。

此乃西平郡彩岙池氏支派肇基始祖也。

西平郡池涌源公后裔玑公住后溪,其后分迁桥洋、小留等地,此即西平郡后溪支派之肇基祖也。

瑗公次子居西河,历晋而唐,后裔南迁。

宋咸淳甲戍(公元1274年)年间,池梦鲤才学冠世,特赐恩科状元,卓卓表彰,西平堂添辉,史册流芳。其后裔发族甚盛,有徙居霞浦者,此亦西河郡池氏之所由来也。

只因时久地隔,宗念渐疏,从而西平、西河各叙宗谱,不相顾问,确系人为鸿沟也。

考我池氏西平、西河二郡,本是一脉相承,实无可置议也。

闽浙之西平、西河池氏祠堂中泽衍中牟匾额,意味着怀祖之意也。

(五)联谱之谊

时值盛世(1993年5月),旅美华侨池云祥堂兄(祖籍平阳青街,是海外著名实业家)一行驾机飞回祖国,追根寻源。

回乡后,首倡联谱之谊,要笔者定下具体时间、地点,要把浙东南、闽东西平、西河二郡池氏共同联谱(后因黄岩池氏宗谱年久失修,居住分散,而暂无法联成)。

经众首事梯山航海,不辞艰辛,再三协商,一致赞同;终于在1993年5月20日,由温州平阳、瑞安、福安各宗亲代表32人聚集在平阳山门小龙里共议联谱大事,会议取得完满成功。

笔者撰文赋诗为证:畴溪小龙乐悠悠,天涯海角壮志酬;一堂欢会凯歌起,绘就蓝图功千秋。

瑞安前浙江省文官池体淼为联谱祝福七律一章:群贤咸入此堂中,少长同尊华太公。久仰青街多大德,不忘万里事宗兄。

欣逢联谱开大庆,更有归侨第一功。

老叟附骥生晚福,平河两岸百花荣。会议强调:联谱意在连心。

凡我池氏矢志不渝,志在敬宗睦族,同心同德,展望前程,要为祖国、为人类作贡献,大开宏图。这才不愧为始祖子华公的好儿孙,这就是数万池氏裔孙共同之心愿也!回答者:与洋葱无关大魔导师十二级22816:20

池姓探源

(征询稿第二稿)

池传錞作

每一个姓氏都有自己共同的祖先,都拥有共同的血脉。

寻根问祖,探索自己族姓的起源,寻找自己的同姓同宗,不仅为实现血浓于水的寻根情结。

同时,对于研究和宣扬民族传统文化,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,振兴中华,推动社会进步,也大有裨益。

池姓是一个族不繁,人不多,但分布极为广泛的族姓。

初步得到的信息,在我国的闽、粤、赣、皖、晋、冀、京、豫、陕、湘、滇、台等省,以及在美国、朝鲜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,都有大小不等的池姓氏族,以汉族人口居多。

在蒙、满、朝鲜等少数民族中也有池姓氏族。在现用的百家姓中,池姓排名第二百一十一位,得姓来源大致有以下几种:

一、渑池肇姓

黄帝之胄,殷商之后的一支池氏,发源于黄土高原之东,黄河中下游洛水之北,熊耳山之际的渑(音敏)池。

据载:黄帝有一子叫玄嚣,嚣生峤极,极生帝喾。帝喾的三女儿名简狄,有一天,她到河边玩,捡到一粒燕子蛋,她好奇地把燕子蛋含在嘴上,不小心吞下肚里,因此而怀孕,生下一子取名契。

契传至第十五世汤,起兵灭夏,遂得天下,建都于亳(音薄,今河南商丘),国号商。

汤传至第十世商之第二十位国王盘庚,迁都于殷(今河南安阳以西),国号殷。

又传到第十七世即商之第三十位国王纣,为周所灭。汤从建立商朝开始到殷商灭亡,历时六百余年。

西周时期,黄帝之胄第四十一世,殷商后裔第二十三世殷姓讳民,因扶佐周穆王有功,王封民食采于渑池(今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),遂以池为姓。

这是池姓起源最早的一位先祖,至今已有二千九百多年历史。

先祖在渑池居住有三百多年,到周惠王姬阆二十三年(公元前655年),转居西河(今山西省西南部离石县以南,临汾河以西,临汾市以内),繁衍昌盛。

后裔有一支从西河迁徙到西平(今河南省西平县,东汉建安年间分置西平郡)。

西河、西平两地先祖,一代又一代向外迁徙播蕃,但他们都以西平、西河做为自己的郡望。

无论望出西平或是望出西河的池姓后裔,都以渑池肇姓的殷民公为鼻祖。

广州石碑池氏《西河族谱》记载:周穆王封吾池姓太祖民公于池(渑池,今河南省渑池县),后代子孙以封地为姓。

渑池,原属北虢(音隙),公元前665年,北虢为晋所灭,吾池氏先祖居于渑池约三百多年后,迁徙西河,在西河繁衍昌盛,其后裔繁衍在闽、粤、湘、赣等地。

西河衍派,泉石比宗

二、陈留得姓

平阳池云亮先生在《池姓源流考》中说:上古五帝之一少暤之女名女修,生子大业,大业在舜帝朝中任大理之职,创制有五刑律法,为社会做出贡献,舜帝封他于皋,叫皋陶。皋陶长子名伯益,辅助大禹治水有功,舜帝赐伯益为羸姓,授他为羸姓部落首领,少暤应是羸姓始祖。

伯益之后名蜚廉,善走,有飞行之誉。

蜚廉生有二子,长名恶来,力大无比,是纣王贴身侍卫统领,在周武王伐纣时殉职。

恶来之后非子,善养马,得幸于周孝王,王封非子于秦池(即陇西秦亭,今甘肃张家川之东,祁连山下清水、后车之河畔边),建立秦国,称羸秦。羸之后司马公子池之孙,便用其祖池字为姓。

秦末天下大乱,池姓自咸阳京兆迁往河南陈留。

有池子华官居秦丞相,食禄汝南,封西平(今河南省开封市东南部陈留)。

陈留是池姓的发祥地。

另有载:黄帝有一子叫昌意,意生颛顼,顼之后伯益,扶佐大禹治水有功,舜帝赐伯益为羸姓。

羸之后名非子,善养马,得幸于周孝王,王封非子于秦池,建立秦国,称羸秦。到了战国时期,赢姓后裔司马公子池居于陈留(今河南省开封市陈留)城池边,遂以池为姓。

山西定襄卫村池姓家谱载:先祖是秦伯益之后,有公子池,加封于池,遂以池为姓。

《百家姓探源》载:池氏,是由于其祖居于池边而得姓。

古代称城为垣,城周围的护城河称池,居住在护城河边的人就用居处即池作为自己的姓氏。这个一向显得族不繁,人不多的姓氏,大致出现于距今2000多年的秦汉之际,最早发源地即今河南开封东南陈留城,发源于中原地区池氏,经过长期的辗转播迁,到了明清之际,大量出现在我国南方的福建、广东、云南等地。《风俗通》载:池氏于池者,城郭园池是也。

陈留有池,秦丞相池子华是其地人。

以上记载大同小异。

对池姓出于羸姓之后的司马公子池,发祥地在河南开封陈留的记载是一致的,这是最基本也是最大的共同之处。

至于羸姓源于轩辕还是源于少暤,正是我国历史学、民族学、社会学所共同研究的一个问题。

羸姓出于轩辕,在一些史书里都能查到。传统习惯的说法,炎黄得姓,中华儿女皆炎黄子孙,已被中华民族所普遍认同。

羸姓源于少暤,也有史可查,而且唐代史学家司马贞曾有考证,羸姓是少暤的后裔。

无论是炎黄子孙,还是少暤子孙,都是姓池,都是在池姓大氏族中的一支衍派,而且又都是来自中原西平、西河二郡,共同维系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根。今天追寻它,不仅在于慎终追远,缅怀祖先,同时,也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,寻找共同的文化源泉和归宿。至于历史真相如何,留给历史学者们去研究吧!

三、避祸改姓

起源于福建省尤溪县二十都云盖(今名珠峰村)的池姓,原陈姓,因避祸而改为池姓。

其先祖陈代澄,于明洪武十一年(公元1378年),因避祸,改随母姓而姓池,改名池源澄。

明洪武十二年(公元1379年),尤溪知县牛义表赐其郡望为西平。

四、待考资料

福建省尤溪县邹宦和中仙两地的《池氏族谱》均有记载:池姓肇自周宣王时,有程伯休父之后抵汉环公,官池州望中牟循吏,奉命忠征,凯还之日上嘉其功,以城池赐姓,遂改程为池。

春秋左传载:晋公以婿池质于郑(今陕西华县),而池之为姓。

家族名人:

历史名人:

池裕得号明洲。

明朝同安人,嘉靖年间进士,作为遂昌县令,他为官清廉,办事公正,通达事理,能够以理服人。他所到一处,调查民情,一旦发现问题,能及时辟径解除民间疾苦,因此深受人民群众的爱戴。累迁太常寺少卿。池生春字剑之。

清朝楚雄人。道光年间进士,官至国子监司业。

他为人慷慨大方,言行举止悉合礼仪,以不欺人为本。善于书法。

著有《入秦日记》、《直庐记》、《诗文剩稿》等。

池峰城原名凤臣。河北景县人。清光绪二十九年(1903年)生。

民国9年(1920年)在西北军冯玉祥部第十六混成旅任军职。

民国16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第十旅第三营营长。中原大站后任第二十六军路军第三十一师师长。民国25年1月,受陆军少将衔;10月受陆军中将衔。

民国27年参加徐州会战。

民国28年3月,任第三十军军长,后任豫鄂边区的游击总指挥,长江上游江防军副总司令,第十三军长兼宜巴要塞区守备司令。

民国34年11月起,先后任保定警备司令、华北"剿匪"总司令部中将参议等。

民国38年参加北平和平解放。1955年3月16日病逝,终年53岁。

分布地区:

发源于中原地区的池氏,经过长时期的辗转播迁,到了明、清之际,大量出现于最南方的福建、广东、以及云南等地。,

相关百家姓
秋叶谈天衍

秋叶谈天衍

扫描二维码,关注秋叶谈天衍微信,更多优惠等你来拿!

秋叶官方邮箱

商务合作、区域代理加盟,请发邮件至bd@qiuyewang.com

400-087-0658

24小时客服热线

关于我们 | 联系我们 | 网站地图 | 友情链接 | 购墓补贴 | 秋叶网微博 | 陵园点评 | 招聘 | 手机站

京ICP备13049318号-1 |服务热线:400-087-0658|手机:18612927708 |官方QQ:3290130867

CopyRight © 2008-2016 All Rights Reserved.秋叶网 版权所有